登陆 | 注册

内驱力:自我积极暗示的无意识力量

来源:成林思语 / 钾肥与中微肥部整理 时间:2022-07-13
导读:什么是内驱力?其内容是什么?内驱力理论了解一下。

图片

内驱力

 

什么是内驱力

  内驱力是指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内驱力的内容

  关于内驱力,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将其与集体无意识联系起来,他始终强调集体无意识是建立在集体观念的基础上的,并以“生命驱力”为前提。其实内驱力就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的,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其实质是一种无意识力量,源于最原始的,积累了整个历史经验的心理体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企业内部各种技术创新动力要应对经济危机中,政府部门采取各种举措在尽快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推动力。主要动力要素包括经济、恢复生产的同时,也着力培育危机后企业家意识、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企业创新管理竞争力。早期综合型激励理论之一。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这种理论用函数关系表示即:

     B=fPE

        B表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向量,

         P表示个人内部驱动力,

         E表示环境刺激。

  公式说明,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内部驱动力的乘积决定人的行为方向。

 

内驱力和诱因

  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例如,当摄食需要出现时,内驱力会驱使有机体表现出摄食行为以满足这种生理需要,随着摄食需要的满足,内驱力降低,摄食行为也就停止了。内驱力和需要基本上是同义的,经常被替换使用。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需要指的是主体感受,而内驱力所表现的是作用于行为的刺激。内驱力的作用可以通过行为强度来测量,它本身也可以通过一些外界手段来操纵,因而动机的实验研究中一般都用内驱力的概念。

诱因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满足有机体需要的诱因是后天通过个体经验而逐步形成的。例如,同样的摄食需要,有的人会去吃米饭,有的人会去吃面点;同样为满足自尊的需要,有的学生通过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来获得同学的尊重,有的学生则通过讲究穿戴来吸引同学的注意。当有机体在个体活动中把自己的各种需要与能满足其需要的物体、情境联系在一起,这些物体就成为行为的目标。诱因和目标是基本上是同义的。

 

内驱力理论

 

赫尔学习理论概述

  赫尔学习理论又称内驱力减弱论(drive redution theoty)。赫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赫尔认为,有机体是借助于对环境的适应而生存的。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依靠两种S-R的联结。一种是神经组织中固定下来的不学而能的S-R联结,它是有机体在面对经常发生的紧迫情境自动作出适当行为的机制,是学习的起点。另一种是进化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后天确立的、通过学习得来的S-R的联结,是在一定的需要及内驱力水平下发生的。

  赫尔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降低内驱力和满足需要,使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因此,其系统行为理论也称内驱力降低说。

 

赫尔学习理论的基本假设

赫尔系统行为理论的最基本假设:

 

Ser(反应潜能)=K(诱因动机)×D(内驱力)×H(习惯强度)

 

  习惯强度(habit strength),是指传入与传出神经冲动之间的动力关系,亦称习惯反应的力量,用sHr符号来表示。他认为,时间上的接近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若效应器的活动与感受器的活动在时间上紧密接近,则从感受器发生的传入神经冲动在其后被足够重复,就会加强引起该反应的倾向。赫尔指出,习惯强度的形成除受刺激与反应之间在时间上接近的影响外,还受强化的强度(次数、质量)和强化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所制约。它是随强化而发展的,是反应被强化(次数和质量)的函数。表现为强化次数愈多、质量愈高,则它的上升曲线也愈高。但强化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与习惯强度则呈负相关,即强化延迟时间愈长,其效应也愈弱。"

  该公式的要义是:只有个体对刺激反应之后获得强化从而减弱了他有的内在驱力,他才会学到该种反应。这说明了强化作用在学习历程中的重要性;只有反应后得到强化,个体的内在驱力才会减低,随内在驱力的减弱而强化了学习反应。因此赫尔的学习理论又称内驱力减弱论(drive redution theoty)。赫尔理论的局限性在于简单地机械地把学习过程和结果都归结为习惯的形成。但该理论有助于说明和解释非认知行为方式的形成。

0.png

 

赫尔学习理论分析

   赫尔主张通过分析由环境提供的客观刺激(自变量)和由有机体作出的行为反应(因变量)来推导制约环境与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中介变量),并把驱力还原作为他的理论体系的基础,这样,有机体就成了环境中的一个自动化的学习系统。这与当时在美国学术界很有影响的达尔文进化论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吻合的。

   作为一个行为主义者,他试图把各种中介变量都还原为自然科学的术语,目的是不给意识、映象等心灵主义的概念留有地盘。例如,他提出的rG-sG机制,"实际上涉及了从前被看作心灵的核心东西:兴趣、计划、预见、预知、期望和目的等"Hull1952)。

   由于赫尔把驱力还原作为行为系统的基石,因此,没有驱力这个概念,就无法说明学习的过程。这一观点导致他不重视有机体固有的反应模式,而是重视那些能成功地还原驱力的行为反应。他强调指出,驱力并不指向特定行为,而只是激活行为,行为是受环境刺激指引的。"适应性""调节""竞争""生存"这些观念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从赫尔把学习理论主要集中在强化的原则上这个角度来看,赫尔的理论与桑代克的效果律较为接近,而与格思里的邻近理论与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相对立。

  应该承认,赫尔的大多数公设现在看来都是有错误的,但另一方面,由于赫尔提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行为系统理论,促使人们从事大量的实验研究,从而使我们现在认识到比以前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批评赫尔的理论时要注意到"尽管它有缺点,但成绩是主要的"(Koch1954)

  在我们看来,赫尔理论体系之所以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主要原因有两条:第一,他试图形成一个包括一切的理论体系是不切实际的,从当代学习理论发展的趋势来看,趋向于建立一种能抓住学习过程某些特点的学习模式,而不是大一统的理论框架(Atkinson1968)。第二,赫尔过于醉心于用数学公式来构建行为系统,以致有人认为?quot;在某种意义上说,赫尔成了嗜好数学的牺牲者……只要一有机会,他就把自己的陈述数量化,有时竟把问题弄到荒唐怪诞的程度"(转自舒尔兹,1981)

 

赫尔学习理论的发展

  由于用本能来解释人类行为陷入困境,20世纪20年代,武德沃斯提出用驱力概念代替本能概念。驱力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驱力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霍尔(CL.Hull)进一步发展。霍尔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他认为,某种生物需要触发一种强烈的唤醒状态,这就是驱力。这种未分化的驱力状态为随机活动提供能量;当某种随机活动达到消除驱力紧张的目标时,机体便停止随机活动。消除紧张作为一种强化,增强了目标刺激和有效反应之间的联系。霍尔认为,有的驱力来自于内部需要称为原始驱力。这种驱力不需要习得。有的驱力则来自于外部刺激,称为获得性驱力。这种驱力通过条件作用获得。霍尔指出,人类的行为主要由习惯支配,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他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对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

  霍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和抑制(I)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P),它们的相互关系可表示为:

 

PD×H-I

 

  驱力理论提出后,得到许多行为主义者赞同。但是,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类行为中的一些现象,如急中生神力、急中生智、人可以通宵达旦地工作,等等。在这些行为中,人的驱力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



(来源:成林思语 / 钾肥与中微肥部整理



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
钾肥与中微肥部
—— 福天下 无不至 ——
政策/智库/品牌/课题/会务/培训
投稿邮箱:jfyzwf@163.com


    客服

    在线
    客服

    关闭
    公众号
    扫码关注或长按图片保存至手机,
    在微信中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