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越是肥价大涨的时候越需要擦亮双眼!

来源:人民公安报,农业农村部 时间:2022-03-23
导读:农资打假--涉及种子、化肥、农药!

0002.jpg

农资打假



去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公安部部署要求,在“昆仑2021”专项行动中聚焦种子、农药、化肥等春耕急需必备物资,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犯罪,取得重大战果。2021年公安机关共侦破农资犯罪案件6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00余名,公安部挂牌督办18起重大农资案件全部告破,有力打击震慑了此类违法犯罪,切实服务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民族种业振兴,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公安部日前公布了10起典型案例。


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质量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当前正值春耕关键期,公安部在部署开展“昆仑2022”专项行动基础上,专门对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犯罪工作提出工作要求,并挂牌督办重大跨区域案件,确保一查到底。各地公安机关按照统一部署,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广辟线索来源、强化大案攻坚,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严打严防种子套牌生产、农资侵权假冒、化肥农药非法添加、农资“忽悠团”流窜行骗等典型农资犯罪活动;加强与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健全行刑衔接机制,畅通信息交流、情况通报、检测鉴定、案件移送等合作渠道,形成农资打假治理整体合力,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用上优质高效农资产品,有力维护春耕生产秩序。


一、黑龙江双鸭山姚某等制售假种子案。
2021年9月,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公安局侦破一起制售假玉米种子案,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经查,犯罪嫌疑人姚某等人,低价购进散装未经审定的甜玉米种子5万余斤、“三无”玉米种子5万余斤,加工假冒成某知名品牌甜玉米种子,销往多个省份,造成种植农户经济损失。
二、内蒙古赤峰刘某等制售假种子案。
2021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公安局侦破一起制售假种子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经查,犯罪嫌疑人刘某多次低价购买共计300余万粒小西红柿种子,培育成种苗后冒充某知名品牌小西红柿种苗对外销售,造成种植农户经济损失。
三、辽宁铁岭岳某等制售假冒品牌种子案。
2021年4月,辽宁省铁岭市公安局侦破一起制售假冒品牌种子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现场查获种子30吨、包装袋2万余个。经查,犯罪嫌疑人岳某等购进包装袋和普通玉米种子包装后,假冒某知名品牌玉米种子对外销售,案值260余万元。
四、辽宁朝阳胡某等销售伪劣化肥案。
2022年1月,辽宁省朝阳市公安局侦破一起销售伪劣化肥案,捣毁加工窝点1处,抓获犯罪嫌疑人18名,现场查获劣质化肥200余吨、原料500余吨。经查,犯罪嫌疑人胡某等将过期化肥重新包装后,以送金卡、请吃饭、开展集中培训等方式诱骗农民群众进行销售。
五、山东邹平马某等制售伪劣化肥系列案。
2021年11月,山东省邹平市公安局侦破一起制售伪劣化肥系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6名,捣毁制假售假窝点20个,现场查获假冒品牌化肥60余吨。经查,犯罪嫌疑人马某等购买包装袋以及劣质低档磷酸二铵、尿素等化肥产品,生产假冒知名品牌化肥对外销售,案值1800余万元。
六、重庆渝北符某等制售伪劣化肥案。
2021年5月,重庆市渝北区公安分局破获一起制售伪劣化肥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现场查获大量伪劣化肥。经查,犯罪嫌疑人符某租用生产场地和设备,非法生产质量不合格的复合化肥进行销售。
七、河南驻马店韩某等制售伪劣化肥案。
2021年8月,河南省驻马店市公安局侦破一起制售伪劣化肥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2名,现场查获伪劣化肥20余吨、化肥原料300余吨。经查,犯罪嫌疑人韩某等人大量生产总氮、有效磷、钾含量不合格的伪劣复合肥料,低价对外销售牟利,案值2000余万元。
八、河北石家庄蔡某等制售伪劣农药案。
2021年7月,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局侦破一起制售伪劣农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4名。经查,犯罪嫌疑人蔡某伙同他人非法生产百草枯30%浓度原液,层层加价对外销售。犯罪嫌疑人林某等人将从蔡某团伙购买的百草枯原液按一定比例勾兑生产伪劣农药对外销售,案值1000余万元。
九、河南周口彭某等制售伪劣农药系列案。
2021年9月,河南省周口市公安局侦破制售伪劣农药系列案,捣毁制售伪劣农药窝点4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7名,现场查获成品伪劣农药62种2.2万余盒(瓶、袋)、半成品伪劣农药10余吨、原料药90余吨。经查,彭某等犯罪团伙购买草甘膦原粉、百草枯原液等原料,勾兑生产伪劣农药,贴标包装后对外销售,案值1500余万元。
十、江苏扬州宋某等制售伪劣农药案。
2022年1月,江苏省扬州市公安局侦破一起制售伪劣农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现场查获伪劣农药1000余瓶。经查,犯罪嫌疑人宋某等人设立工厂,购买国家禁用农药百草枯,非法生产伪劣敌草快、草甘膦等除草剂,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外销售,案值1000余万元。


附: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部署2022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部署2022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3月21日,农业农村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供销合作总社等七部门在京联合召开2022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视频会议。

会议强调,种子、肥料、农药、兽药等生产资料是农业稳产增产的重要保障,必须保证质量,不能有假、不容有假。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聚焦重点时节、地区、问题和环节,落细落实隐患排查、执法办案、监管创新、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网络销售假劣农资治理、联动机制等六项任务,切实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依法惩治危害农资安全犯罪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农资打假”典型案例,最高判刑9年!(←点击可查看原文),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2年农资打假为民办实事十项举措,福建、山东、河南、四川有关部门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

农资打假为民办实事十项举措:

农资质量事关农业稳产保供,事关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稳定发展。为进一步加大农资打假力度、保障农资产品质量,农业农村部坚持打假劣、优供应、惠民生、促发展,制定了2022年农资打假为民办实事十项举措,在此向社会公布。

举措1:开展农资产品质量大抽查。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原则,采取例行抽查、专项抽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抽检农资产品7万个,对不合格产品,及时依法严查。

举措2:制定一批农资产品质量标准。制定50项农药等农资质量及检测方法标准,覆盖400种产品,完善农资质量标准体系。

举措3:推荐一批农资质量检测机构。向社会公开一批能够开展种子、肥料、农药、饲料等农资产品质量检测的部级质检中心信息,为相关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检测服务。

举措4:开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行动。指导各地围绕农作物品种权保护、农资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专业练兵、实战练兵和竞技练兵,打造一支敢办案、会办案、办铁案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不断强化农资质量执法办案力度。

举措5:深入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贯彻落实《种子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紧密衔接机制,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套牌侵权行为。

举措6:淘汰一批高毒高风险农药。在风险评估论证、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甲拌磷、甲基异柳磷、水胺硫磷、灭线磷4种高毒农药采取淘汰措施,发布公告,限期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

举措8:联合开展农用薄膜监管执法行动。会同市场监管、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加强农用薄膜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宣贯,开展产品质量抽查,适时公布一批典型违法违规案例,严禁非标农膜入市下田,推动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推进农田“白色污染”治理。

举措9:开展在用农机产品质量调查。在黄淮海小麦主产区,组织开展联合收割机产品质量调查,摸清机具质量状况,及时公布调查结果,督促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举措10:举办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在农资购买使用高峰期和关键农事时节,组织各地深入乡村农户、走进田间地头,畅通优质农资供应渠道,普及农资识假辨假知识,引导农民合理购买、科学使用农资。


来源:人民公安报,农业农村部)



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

钾肥与中微肥部

—— 福天下 无不至 ——

政策/智库/品牌/课题/会务/培训

投稿邮箱:jfyzwf@163.com

0000.jpg


    客服

    在线
    客服

    关闭
    公众号
    扫码关注或长按图片保存至手机,
    在微信中识别二维码。